本篇文章1772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货币政策的效果逐渐减弱,要求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比以往更加积极,大范围的赤字比例实际上达到了5-6%,明年的财政收支压力将会更大。

在接受路透社独家采访时,他表示,虽然年初设定的赤字率目标是3%,但实际上有些债务没有计入,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务。建议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从投资“商品”转向投资“人”。

“判断财政政策是否应该更加积极,需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果能够稳定在目前的水平,就没有必要增持。”刘尚希说,最重要的是看政策效果。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应该跳出传统的宏观调控思维框架,避免讨论政策的短视眼光。

他认为,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益正在下降,这与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有关。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一个大的飞跃,政策效果正在下降,因此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寄予过高的期望是正常的。

“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应服务于改革的总体形势,但我们经常将财政和货币政策与短期经济形势联系起来。我们应该开拓新思路,把财政和货物政策纳入结构改革的政策框架。不要把两者孤立起来,不能只靠一个政策来稳定增长。”刘尚希说。

他认为,尽管中国的实际赤字率超过3%,整体债务风险可控,但不能掉以轻心。毕竟,中国的人均gdp和人均财力仍然很低。对积极财政政策的评价并不取决于赤字率或政府债务率有多高,而是取决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财政政策。“你不能再加水了。”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宣布,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与第二季度持平。

与此同时,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1-9月份,中国一般公共预算赤字为14,556亿元,收入占预算的77%,支出占预算的75.2%。第四季度财政收入形势依然严峻。

*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从投资“物”转向投资“人”* *

刘尚希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前30年的改革重点是经济领域。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地体现在“物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当前,改革应着眼于社会领域,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服务于“人”的投入。

他解释说,这种投资不是简单的政府福利或无所不包,而且钱是支付出去的,不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而是应该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等的综合改革结合起来。其核心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能力,解决更多的精神问题。

“改善民生不能靠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来解决。这是一场社会改革,涉及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中国强调科技创新,提倡手工艺。它的核心是人类问题。有必要使影响创新的体制因素合理化,同时需要对教育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进行有效投资。”刘尚希说。

他说,对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旧的体制框架下扩大投资,而应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促进社会领域的改革,这涉及社会领域改革的所有方面,需要顶层设计。

* *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改革在短期内难以推行* *

鉴于财产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即将出台的说法,刘尚希直言不讳地表示,开征财产税必须首先由全国人大立法,而且在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实施之前,必须修订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然而,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的立法计划,今年没有与这两项税收有关的修正案或立法计划。

刘尚希认为,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并不紧迫。毕竟,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口只占中国9亿劳动力的不到10%,而且覆盖面也不是很大。同时,征管机制跟不上,涉税信息不完整。

“中国必须改变过去支离破碎的税制改革,无论是财产税还是个人所得税改革,都应该纳入税制改革的大框架。”刘尚希说。

他提到,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许多信息的获取在技术上不是问题,但要将大数据转化为应用阶段,包括信息识别、信息使用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许多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体制和法律变革的问题。

此前,国内一些媒体报道称,税制改革方案已提交国务院,个人所得税法修订草案即将提交全国人大审议。他还表示,个税改革的重点方向是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即按综合收入扣除标准,而不是继续按工资收入扣除标准,“扣除”成为此次个税改革的最大亮点。

目前,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健康保险已被允许纳入减税范围,随着信息系统和征管条件的逐步完善,家庭征缴、按揭利息抵扣等内容将逐步落实到位。(结束)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刘尚希: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比预想更积极 赤字率近56%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10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