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87字,读完约14分钟

中国证券报11月30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谈及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推进制造业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表示,将从四个方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他强调,智能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而中国高端传感器、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

他说,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创新中心建设项目、智能制造项目、产业强基项目、绿色制造项目和高端装备创新项目五大项目的实施。二是抓好相关政策的细化和落实。第三,进一步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动员更多地方政府参与实施“中国制造2025”,调动积极性,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进制造业强国建设的发展格局。第四,做好协调与合作,包括规划与规划的衔接、各部门政策的相互匹配、部委与省的联动。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以下是采访的全文:

苗伟: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推进强国建设

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新型工业化、促进制造业发展、把握实体经济有着坚定的决心。去年5月,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其核心是加快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经过一年半的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进展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果?什么问题需要注意?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走?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去年5月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发布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是什么?中国制造2025已经实施了一年多。目前总体进展如何?

苗伟:“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目标的三个步骤中的第一个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工业是我们国家的基础,只有工业强了,我们才能有国力。根据Xi总书记的指示,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工程院共同研究了实现工业强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大国转变的第一步。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全社会可以更加关注制造业的发展。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必须牢牢把握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光靠进口无法支撑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更谈不上发达国家的目标。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中国制造2025”自去年5月正式发布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了1+x的规划体系,其中1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本身,x是指11个配套计划或行动计划或发展指南。目前,我们已经发布了八项指导方针并组织实施,其余三项正在审批过程中。

二是与中央组织部、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省部级干部“中国制造2025”班,深化对文件的学习和理解,提高思想认识。我们还知道,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创建强省领导小组,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保证了计划的实施。

第三,成立了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了2015年版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引导市场资源有效聚集到国家战略重点。

第四,开展试点示范。目前,试点示范工作已在浙江省宁波市、广东省珠江西岸六市区和苏南五市开展。通过试点示范,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第五,加强协调与合作。为了避免大家都趋之若鹜,我们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各部门和各省市通力合作,共同推动本地优势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记者:实施一年多以来,我们看到了哪些明显的效果?接下来,我们有什么想法?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实施中国制造2025?

苗伟: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了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今年确定了63个项目。这109个项目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缩短开发周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可在分部门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并组织行业协会进行宣传和推广。

在下一步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任务。一是抓好“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创新中心建设项目、智能制造项目、产业强基项目、绿色制造项目和高端装备创新项目五大项目的实施。二是抓好相关政策的细化和落实。第三,进一步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动员更多地方政府参与实施“中国制造2025”,调动积极性,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进制造业强国建设的发展格局。第四,做好协调与合作,包括规划与规划的衔接、各部门政策的相互匹配、部委与省的联动。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把计划变成年度计划,把年度计划变成实际行动,把行动变成效果。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智能制造是工业变革的趋势

记者:“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方向是智能制造。我们发现,智能制造内涵丰富,不同行业和企业的侧重点不同。你认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什么?

苗伟:我认为智能制造是我们的最终发展目标。事实上,“中国制造2025”认为智能制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目前,世界上能达到智能化水平的企业很少。智能的基础是数字化。我们必须首先对产品、生产流程和管理进行数字化改造。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建立不同设备之间、设备与产品之间、设备与人之间的通信网络,最终实现网络化。只有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我们才能谈论智能制造。考虑到我们引导每个人的最终方向是朝着智能的方向前进,我们将智能制造作为我们的主要方向,这已经反映在“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思想中。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记者:智能制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变化非常大。无论是生产设备、整条生产线还是整个网络的设计,都涉及到许多维度和广泛的方面。那么,这场工业革命是中国工业的一次大浪潮吗?

苗伟: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无论我们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德国工业4.0,它确实是一场科技革命和工业转型。在这种变化中,企业必须跟上这个过程,才能脱颖而出。如果我们对这个过程视而不见,或者如果速度太慢,我们可能会被趋势淘汰,这是必然的趋势。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加入智能制造并主动采取措施。虽然会增加一些投资,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但还是值得的。上述试点示范项目的成果表明,有必要在各行各业推广智能制造这一新的生产模式。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记者:我们看到一些行业的一些龙头企业,形成了智能车间,甚至互联网工厂,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是否意味着这是一个先进的模式?另外,在前进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瓶颈?如何解决?

苗伟:随着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企业的所作所为肯定代表了一个方向,当然,这种进步不会停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该逐步引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来改造传统生产线。随着智能制造的普及,也给行业带来了现实的挑战。例如,实现在线检测和控制给传感技术、数据存储和应用带来了挑战。从长远来看,随着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它给行业带来了一些传统方式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安全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一种木马病毒被植入终端,这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大规模的社会影响。不久前,乌克兰电网大面积崩溃,这实际上是智能制造技术的引入和病毒的植入造成的。然而,虽然问题客观存在,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些问题而停止发展,而应该把发展放在首位。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对于企业在走向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标准。实现智能制造的第一步是互联互通。如果没有人人都遵守的规则,就会变成“鸡和鸭说话”,这也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二,突破核心技术。中国在高端传感器、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尚未突破。没有先进技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将成为空.

第三,用高端设备武装行业。也就是说,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高端数控机床、3d打印和工业机器人(300024,买入)等设备参与生产,从而促进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最终实现智能化。

最后,保证工业网络的安全。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和产品接入互联网,互联网面临的问题可能会延伸到物联网。它造成的影响和损害可能大于互联网造成的影响和损害。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尽早研究和处理,趋利避害。首先,我们必须做好安全防控工作。所有这些联网设备都必须配备一定的保护系统,包括定期更新所用人员的密码,这是提高其复杂性的最基本的事情。第二,我们应该研究一些技术,及时发现问题,如反病毒系统,我们应该能够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问题。第三,要建立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在现实社会中,诚实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同样,在未来的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诚信,以便更好地维护秩序。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记者: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有什么不足之处吗?缺点在哪里?

苗伟: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缺点是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发达国家。例如,发达国家德国,按照它的标准,德国企业已经基本达到了3.0的水平。但是,中国的企业还没有达到2.0,所以我们要补上2.0的课程,推进3.0,走向4.0,我们必须并行推进2.0、3.0和4.0。所以对我们来说,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的缺点。当然,中国也有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大制造业和最大互联网应用的国家。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两个优势,特别是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更好地融合,就能化劣势为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加快整个工业化进程。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驱动

记者:创新驱动是“中国制造2025”指导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提高国民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任务之一。我们在采访中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很多企业觉得创新机制非常重要。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在国家层面推动创新?

苗伟: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工业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制造业,我们应该促进创新驱动。一方面,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企业在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中承担主体责任。

另一方面,消除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的所谓“死亡谷”,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的有效性。《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制造创新中心。通过创新中心的建设,解决了缺乏面向产业的共性技术的问题,从而促使更多的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记者:制造创新中心和我们以前的R&D中心有什么本质区别?什么是运行机制?

苗伟:首先,制造创新中心的目的是提供面向行业的通用技术,而不是单个企业的单个核心技术。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制造创新中心必须吸引业内重点企业参与投资建设,解决大家共同面临的技术难题。

其次,在制度方面,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按照市场导向的原则构建的,机构尤其是资金充足的机构不适合。按照市场化的管理原则,我们应该在市场竞争中寻找课题和研发方向,最终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创新中心的收益。

最后,在内部机制方面,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和调度人们的积极性,提供一个吸引、留住和发挥人才作用的制度。当然,我们在这方面没有多少经验。我们应该探索和总结不断完善和形成适合创新中心发展的新体制和运行机制。

多管齐下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

记者:主要技术设备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推广领域之一。我们在推动主要技术装备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在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

苗伟: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主要技术装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载人航天、“蛟龙”号深潜器、大型客机、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UHV交流/DC输变电设备、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高速轨道交通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主要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实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中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所有的核电站都是由外国公司承包的。以大亚湾核电站为例,从核岛到螺丝螺母,甚至食堂用的不锈钢餐盘,都是应法国公司的要求进口的。目前,中国已经掌握了以华龙一号和cap1400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核心技术,并实现了世界上第一套1100kv特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此外,济南第二机床“大型自动汽车冲压生产线”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还成功进入国际高端市场,并在国际招标中赢得了美国4家工厂9条生产线的订单,尤其是在德国竞争对手之间的价格战中,以高于对方的价格中标。以上两个案例表明,中国的主要技术装备正从跟随发展走向引领创新,从低端的“质优价廉”走向高端的“质优价廉”的发展道路。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目前,中国已开始实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设备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专项、核心部件、高档芯片和基础软件专项,近期开始实施航空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项目。我们希望通过专项项目的实施,推动高端装备的突破,推动整个重大技术装备的发展。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记者: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中国已经投入了资金、人力和物力来研究和开发重大项目,最终制造出产品,而且价格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Aiji、净值、信息),但有时市场并不乐观,感觉第一套的应用已经成为瓶颈。你觉得这个怎么样?我们有相应的对策吗?

苗伟:这种现象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主观上,对于第一台设备,人们往往认为可能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虽然价格比国外产品低,但有些人担心可靠性和质量会降低。客观地说,目前整个社会还需要形成一个支持“第一套”的共识,为每个人提供使用它的机会,只有通过在使用中不断改进,产品性能才能不断提高。因此,我们需要从制度和政策上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去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首台主要技术设备保险赔偿机制试点工作,即首台设备投保,一旦出现问题,保险公司将进行赔偿,而不是将所有风险都转嫁给用户。这个系统刚刚启动。一年多来,我们推动了500多亿件装备产品的首次应用,推动了重大技术装备的创新和发展。

可以说,第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在机制上有所创新,也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政策,扩大使用效果。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1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