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01字,读完约7分钟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

2014年下半年,“新常态”一词突然在中国流行起来。几乎一夜之间,每个人都有了新常态,每个人都在争论新常态。新一代决策者用“新常态”来界定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并透过“新常态”来透视中国宏观政策的未来选择,这绝不是“一时兴起”。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新常态”?新的在哪里?它经常在哪里?背后的深层动机是什么?新常态下的经济失衡有多严重?这和西方的“滞胀”一样吗?如何在2015年制定宏观政策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金融街客厅》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刘伟,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底线进行了深度解读。

刘伟:制度创新才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唯一之路

本期的嘉宾是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的“中国经济学四小龙”之一(又名“程思经济学四小龙”)。主要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转型、转型中的经济产权。曾两次获得“孙经济工作奖”。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2月份的经济数据。数据显示,通货紧缩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依然疲软,实现稳定增长面临巨大风险。根据市场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宽松的方向是毫无疑问的。一些媒体报道称,为了稳定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将加快基础设施投资项目,2015年总投资将超过7万亿元。经济刺激又来了吗?

刘伟:制度创新才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唯一之路

金融界:明年宏观政策的趋势是什么?

刘伟:明年的宏观经济指标可能是这样的。具体的政策建议非常简单,刺激需求。因为疲软已经成为一种固定趋势,恐怕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中的市场需求,这就需要一定的措施。此外,中国也应该通过深化改革和激活供给,实现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里根政府提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供应革命,这是需求管理无法解决的,尤其是滞胀。主要原因是短期供应管理不同于需求管理,与当时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和信仰相冲突,他不敢坚持。此外,里根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革命后,结构升级非常迅速,克林顿在很大程度上收获了里根工业革命的成果。

刘伟:制度创新才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唯一之路

我们的国家不同。事实上,中国现阶段的根本问题和矛盾在于供给方面。中国经济增长需求疲软,说投资需求疲软,是什么原因?没钱?不,如果产业结构不能升级,就不能投资,投资就是重复建设。产业剩余已经非常尖锐,产业结构无法升级,创新不够,没有投资机会,产能过剩,供给存在深层次缺陷,导致需求无法增长。

刘伟:制度创新才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唯一之路

为什么消费者需求疲软?是总数吗?似乎是,但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宏观层面上,政府和企业的居民被扭曲,微观层面上,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国民收入增长,但国民收入消费增长缓慢,消费需求不足。因此,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还在结构上,不是简单的总量问题。因此,这导致了经济下滑。

刘伟:制度创新才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唯一之路

再看看通货膨胀,为什么通货膨胀率低,但压力很大?仔细看,这不是低通货膨胀率造成的规模和速度的增长,也不是总量。重要的问题是结构问题。不合理的要素成本结构使得下游投资产品的成本上升,因为大量的上游投资产品价格昂贵。正是这一因素的投入产出结构决定了当前的通货膨胀是由巨大的成本驱动的。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国际收支失衡和国际收支结构严重失衡是通货膨胀压力和货币过度的主要原因。因此,新时期通货膨胀治理出现新特点、新困难的原因不是总量,而是结构。因此,这一系列经济失衡的特点是总风险和双重风险并存。然而,深层次的原因是结构,结构性问题的调整更多地取决于供给方面,而不是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一种总量,需要供给。供应管理涉及结构、微观活力和效率。

刘伟:制度创新才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唯一之路

金融界:刺激需求不会像以前一样有后遗症吗?

刘伟: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中国确实既重视需求管理,也重视供给管理。在强调总量平衡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结构性失衡。依靠宏观短期政策来真正解决结构性失衡和供给问题是没有用的。结构调整依赖于供给革命和供给管理,供给依赖于制度创新。供应的真正变化在于技术创新。没有技术进步,结构无法升级,但系统比技术更重要。没有制度创新,这个国家和国民经济的技术创新活力就无法调动。

刘伟:制度创新才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唯一之路

因此,我们现在提出了新时期的新改革。我们必须深化改革,以便通过这种制度创新,我们能够彻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我们的竞争活力,改善竞争秩序,提高市场质量,并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如果是这样的话,在这种制度创新下,人们可以更有竞争力和活力,技术创新的活力可以真正得到提高。在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我们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转变,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结构性失衡才能真正得到调整。结构性失衡的调整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我们的总体失衡,使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状态。因此,你为什么现在对改革寄予如此大的希望?这就是所谓新起点下的新改革。

刘伟:制度创新才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唯一之路

每个人都知道李约瑟之谜。他说,为什么中国人在农耕时代对农业文明贡献如此之大,为什么中国人在工商业时代贡献如此之少,以至于他们几乎找不到中国人。后来,人们称这个问题为李约瑟之谜。

为什么?中国人现在不比欧洲人和美国人聪明,这是真的吗?我们的创新学习能力比他们差吗?如果我们不比他聪明,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比他们的祖先聪明?根据遗传学,聪明的父亲应该生下比他们聪明的孩子。显然,这不是人类的问题。核心问题不是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而是一个制度问题。

众所周知,农耕时代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基础工业是农业。秦统一中国之前,我国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周代皇帝是地主。私有制意味着明确的产权。明晰的产权意味着土地可以买卖。这个系统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是土地兼并。有些人有很多土地,而有些人没有。大批的流民形成了,农民们失去了土地,四处逃荒,遇到天灾人祸,奋起反抗,农民起义,一直到太平天国,不管什么时代,不管打什么旗号,经济目标都有平均田亩。

刘伟:制度创新才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唯一之路

然而,利润就是活力。中国农民珍惜土地,注重改良土壤,提高农业水平,这是很少见的,因为如果他不善待土地,提高农业水平,他可能会在天灾人祸时破产,破产的土地可能会被别人拿走,所以他的农业水平会很快提高,有压力和动力。这是他的优势。因此,它创造了一个非常灿烂的农耕文明。

欧洲在中世纪是不同的。古罗马解体后,沿着地中海、东罗马和西罗马,东罗马没有走上自然资本主义道路。在西罗马,根据西欧新的所谓封建庄园经济,他建立了他所谓的封建社会的框架。它的土地是庄园制的,国王封了一个官员给城里人。根据官方领土的大小,你可以在这里种庄稼,放牛羊,但不能买卖。这是国王给你的。

刘伟:制度创新才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唯一之路

土地不能买卖的制度也有优点和缺点。首先,它是稳定的,超稳定的,没有大的动荡,人和土地是不分开的。缺点是没有活力,它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没有创造力,只要你保持这种官方。因此,拥有土地的数量和长度与他管理财富资产和土地的能力无关。这构成了中世纪欧洲创造力的薄弱。

中国“新常态”的所有问题都是创新,创新似乎是技术创新,但本质上是制度创新。没有制度的生命力和充分的竞争力,就不可能调动社会成员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那么,我说的这段历史是什么意思?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来看,中国当前的希望在于制度创新,这是根本。制度创新是在新起点和新常态下的新改革,是改革的新任务,是中国现代化能否实现的根本。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刘伟:制度创新才是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唯一之路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13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