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16字,读完约7分钟

在频繁的人生旅途中,人们希望最长的通勤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这个小时指的是从一扇门到另一扇门的整个行程时间,而不仅仅是主通道的行程时间,这是非常关键的。事实上,要建立一个长达一小时的交通圈,轨道上的交通时间应该控制在30-40分钟,这就要求限制大都市地区的规模。

如何实现大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之一。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1月13日采访了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卢华普。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从城市交通系统框架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厘清特大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以及如何调整特大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产业和人口的关系。

陆华普认为,都市圈是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由多个城镇组成的空地区通勤范围的“通勤圈”,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都市圈、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组成的城市群。

他进一步指出,对于北京都市区而言,有必要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和土地混合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北京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力。对于京津冀城市群而言,有必要将主要城市与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连接起来,实现“京津冀在轨”。

大都市区的半径应该在30公里以内

《21世纪》:请简要介绍大都市区和城市群,如何区分它们,为什么?

陆华普:都市圈的概念起源于1990年的日本。指由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区域,即人口超过10万的中心城市及其周边日常生活区。

划定周边地区的标准通常基于通勤和普通教育指标,即在中心城市工作和上学的人数占该地区总人口(常住人口)的15%以上。可以说,大都市区的城镇是城市的集合,是一个一日通勤圈、一个生活圈、一个购物圈和一个日常活动圈。其交通需求以日常频繁的生产生活出行需求为特征,呈现出明显的高峰特征和高频特征。

城市群是“きだよきだよだだだだだだだだだだだだだだだだだだ”的组织形式。与大都市地区的人员密集交流相比,城市群中更突出的是生产资料、半成品和产品之间的货物运输需求,以及商业和旅游等客流流动需求。

21世纪:都市圈的规模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陆华普:都市区有一个合理的规模,通勤半径应该控制在30公里以内,这也是避免现代城市疾病的基础。

国内外的长期研究表明,在频繁的人生旅途中,人们希望最长的通勤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这个小时指的是从一扇门到另一扇门的整个行程时间,而不仅仅是主通道的行程时间,这是非常关键的。事实上,要建立一个长达一小时的交通圈,轨道上的交通时间应该控制在30-40分钟,这就要求限制大都市地区的规模。

此外,我认为,1小时的通勤,交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通过地铁轻轨和公共汽车交通形成一个通勤圈,通过城际铁路交通与城市群沟通,通过航空/0/交通/0/区域连接1000多公里。考虑到生态发展、环境保护和节能、绿色和低碳的原则,我们还应该将大都市区限制在30公里以内。

北京大都市区:市郊铁路系统需要改善

《21世纪》:从空的角度来看,规划中的北京新中心通州距国茂仅15公里。这个距离合适吗?

卢华普: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是增加城市副中心吸引力、提高城市运营效率、吸引市民选择居住地和就业地的重要因素。

我们说,城市中心与次中心的距离,或者说群体之间的距离,最关心的是防止蛋糕蔓延,形成连片发展的趋势,形成更大的蛋糕。要解决这个问题,它不仅是物理形式,而且是功能本质。也就是说,即使形成了像东京这样的多中心城市的物理形态,大城市也很难避免疾病,因为城市土地利用形式决定了交通需求特征的单一中心性质。因此,与距离相比,促进混合土地利用、tod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规划和设计生态城市单元以及建设生态城市更为重要。为通过交通系统引导城市发展,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陆化普:都市圈半径应在30公里内

首先,通过轨道交通形成城市/房间的合理布局。合理设置轨道交通站点,根据需求特点合理选择不同的轨道交通方式,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深度结合。其次,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整合是实现绿色交通的关键。实现土地综合集成开发,突出高强度、绿色交通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创建生态、绿色、便捷、高效、安全、特色鲜明的混合型城市单元,大力推进紧凑城市建设、混合用地、完善生活设施和公共设施等。,并从源头上减少总的交通需求和出行距离。

陆化普:都市圈半径应在30公里内

21世纪:有人认为,北京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和周边地区的驱动力不强。什么样的交通系统最有利于北京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

卢华普:北京对周边地区没有足够的驱动力,这是事实。影响因素很多,其中交通是重要因素之一。从交通的角度来看,为了促进北京周边地区的发展,应尽快建成完善的市郊铁路系统,以提高北京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交通便利性和效率。

在建设和完善市郊铁路系统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优化系统,根据交通需求特点确定线路布局,在客流吸引点设置车站,提高直达率。建设运行速度快、服务质量高的市郊铁路;其次,要重视枢纽交通,提供便捷连贯的枢纽交通系统,缩短从门到门的全程时间;最后,智能水平得到提高,旅行者可以方便地使用移动应用,有效地获取信息,方便地做出选择和决策,实现快速旅行。

陆化普:都市圈半径应在30公里内

如何建设终端交通?

21世纪:以北京和天津为例,请谈谈城市群面临的交通问题。

卢华普:应该说,京津已经实现了通道间的快速沟通,从北京到天津的城际列车只需要35分钟。然而,问题已经到了尽头。在北京和天津,乘客下车后离实际目的地很远,而且在市内的移动时间太长,平均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远远超过了主通道的通行时间。究其原因,一是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之间没有无缝衔接和一体化运作;二是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导致终端交通不畅。

陆化普:都市圈半径应在30公里内

因此,首要任务是在高速铁路进入大都市区后建立更多的车站,使城市中的出行者的流动性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用一种低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来代替它,从而大大缩短整体交通时间;二是改善城际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和换乘条件,实现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最后,建立完善的码头运输系统,缩短整个运输时间。

陆化普:都市圈半径应在30公里内

21世纪:请谈谈京津冀城市群交通系统的构想。

陆华普:推进交通设施一体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建设一个布局紧凑、分工合理、城镇、产业与铁路、轨道交通系统高度耦合的区域性空空间结构。

京津冀城市群的交通体系包括客运和货运。就客运而言,在交通需求特征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对于北京大都市区,有必要建立一个一小时的通勤圈;对于京津冀城市群来说,要建成1-2小时的交通圈(主要是商务旅行)。由于大都市和城市群交通系统的利用对象、出行目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交通服务目标不同,1小时通勤圈和1-2小时交通圈的时间概念也完全不同。将两者混为一谈,很容易导致都市圈的随意扩张,进而导致大规模、长距离的通勤交通和严重的“现代城市病”。

陆化普:都市圈半径应在30公里内

在客运方面,“京津冀在轨”建设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打造“京津冀在轨”,用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连接大城市,实现城市群内城市间快速高效的出行,使主体通过轨道交通出行,减少汽车使用,形成以绿色、高效、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主导的交通体系。它是中国的大人口,高密度和需求。

京津冀综合交通体系还必须优化和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系统结构合理,实现从大都市到农村的道路系统全覆盖和互联互通。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陆化普:都市圈半径应在30公里内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5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