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2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24日表示,中国的政策实践非常丰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应对负面影响方面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在选择货币政策目标时,强调价格稳定,并全面考虑其他目标,如金融稳定;第二,始终注重短期监管政策与中长期金融改革的结合,重视金融体系的“在线修复”;第三,高度重视结构改革的基础性作用,将结构改革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起来。

陈雨露:我国货币政策实践重视金融体系“在线修复”

他是在“中国金融协会2017年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作上述表示的。陈介绍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央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大主题上:一是将金融因素系统地引入宏观经济一般均衡模型;第二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及其正常化的全球实验;三是宏观审慎政策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第四,金融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陈雨露:我国货币政策实践重视金融体系“在线修复”

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全球实验与正常化”主题上,陈介绍说,大规模、长期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政策实践的鲜明特征之一。可以说,这是全球金融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实验。

从概念上讲,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央行恢复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功能、缓解金融体系在严重冲击后的脆弱性的政策。第二类是在利率接近零下限时,通过前瞻性指导或大规模资产购买来支持经济活动的一系列政策。

陈说,从政策效应来看,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刻,非常规货币政策极大地稳定了国际社会走出全球经济低谷的信心,并在短期内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但是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质疑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弊端。未来一段时期,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路径、退出策略和溢出效应需要央行进一步研究。

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介绍说,中国的政策实践非常丰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应对负面影响方面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在选择货币政策目标时,强调价格稳定,并全面考虑其他目标,如金融稳定;第二,始终注重短期监管政策与中长期金融改革的结合,重视金融体系的“在线修复”;第三,高度重视结构改革的基础性作用,将结构改革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起来。

陈雨露:我国货币政策实践重视金融体系“在线修复”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以供应方结构改革为重点的政策框架。在货币政策的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创造一个合适的货币金融环境。这些政策做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分阶段进行总结和完善。”陈透露。

关于“宏观审慎政策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主题,陈表示,自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央行普遍认识到,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资产价格波动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并不意味着体系是稳定的。从宏观和反周期角度出发,运用审慎的政策工具,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大局。宏观审慎政策已成为全球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框架改革的焦点。

陈雨露:我国货币政策实践重视金融体系“在线修复”

他介绍说,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2004年,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不同类别的信贷政策,这些都体现了宏观审慎政策的理念。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系统研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2011年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体系,2015年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当年,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本流动被纳入宏观审慎管理。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两大支柱政策框架,积极探索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今后,我们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综合金融信息统计的管理,牢牢把握不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陈雨露:我国货币政策实践重视金融体系“在线修复”

此外,在“金融发展的新理念与新实践”的主题上,陈介绍说,实现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的途径和方法很多,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金融技术领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新的发展理念,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创新。例如,在金融技术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区块链推出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处于区块链技术在全球实际应用的前沿。下一步是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和其他金融技术对个人资产安全、隐私保护、全球金融稳定和全球金融治理结构的影响。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陈雨露:我国货币政策实践重视金融体系“在线修复”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