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328字,读完约18分钟

在这张图表中,中国有十三个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在三峡、大唐、国电、华能、中国电力投资公司等众多中央企业或国有企业的名称中,民营企业汉能控股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主导建设的金水电站是全球水电史上罕见的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的民营水电项目。 对于这个独特的样本,许多水电行业的资深从业者都会感到三个“不容易”:金的项目能够做成,并不容易;汉能坚持不容易;汉能创始人李要信守诺言并不容易。 这不仅不容易,而且还有许多偶然的原因。当时,如果国家不出台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水电领域的政策,如果汉能在2002年几个月后退出,如果汉江在2005年没有被切断,李和君只能遗憾地路过金乔安项目。 在一系列事故的背后,有一种注定的必然性:固执的李在外部偏见、环境险峻、资金匮乏的多重压力下,逐步建成了装机容量300万千瓦的金水电站。 很少有人知道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 “如果你不能抵抗洪水,就死在这里。” 回望许多年以前金的岁月,鬓角斑白的刘依然难以忘怀。 2005年3月13日,华瑞投资集团(汉能控股集团的前身,以下简称汉能)全体高管在金召开紧急动员大会。“年内静安大桥的合龙工程关系到集团未来的整体战略能否如期推进。这一年的关闭必须是成功的,不能失败,也没有退路。”李态度坚决。会上,刘任命为金安桥工程总指挥。“那时,我65岁。虽然我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但我天生喜欢挑战,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充满活力。”用刘的话说,此时,正是五大国家电力公司相互虎视眈眈的关键时刻。 根据汉能对云南省政府的承诺,大坝关闭必须在2005年底前完成。否则,金安大桥项目仍有可能被国有电力公司移交和切断。40多亿元的初始投资也将冲击水漂。刘没有一点空闲时间。他必须与时间赛跑。 然而,也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金沙江在今年的汛期异常凶猛。8月5日至15日,丽江地区持续暴雨,河水暴涨。金水电站水电站上游水位超过1939年建站以来的最高水位,设计标准为十年一遇洪水的导流洞围堰面临严峻考验。 一旦导流洞或围堰被冲走,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使整个施工工期延误一年,更不用说年底的截流了。在采访中,刘说:“当时,我们以一种致命的态度抗击洪水。我下达了以下死亡命令。如果洪水不能抵抗,那就死在这里吧。” 在关键时刻,20多个参与单位致力于抗洪救灾。经过10天10夜的努力,他们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引水隧洞和围堰,并为年底的截流打下了基础。这是一个奇迹,它是所有建筑工人的生活和激情的结果! 所有的紧迫性、危机和麻烦都源于三年前的机遇。 2002年,中央统战部和中华全国工商联启动了“光荣事业”,组织民营企业家到云南投资。李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云南省计划建设800万千瓦水电站。 面对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李很难平静下来。 当时,他在几个中型水电项目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赢得广东河源牧婧水电站后,他的目光转向了更大的河流。 借此机会,他四处走访,对金沙江进行了深入调查,并迅速启动了金沙江水电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最终,李赢得了金沙江中游800万已建水电站中的6座,计划总装机容量约为1400万千瓦,总投资达到惊人的750亿元。 但李和汉能面临的是一片质疑声。 当时,中国的电力系统改革刚刚开始,私营企业被允许进入大河进行水电工程。然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电力企业并不认为民营企业有勇气和能力吃掉数百万个装机项目。他们的理由是投资金额巨大,回收期太长。 从中国水电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这一判断没有错。 自1993年中国允许私人资本以有限的方式进入水力发电行业以来,到2002年,大型项目已经成为可能。在这十年中,中国的私营企业已经完成了许多几万千瓦的项目,但是从来没有一个私营项目的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 开发装机容量数百万的水电项目基本上是国有电力企业的专有特权。因此,他们并不着急,因为这些未开发的项目都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他们跑不掉。 然而,到2002年底,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五个新组建的国有发电企业集团诞生。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第一种情况是许多私营企业早已习惯的前提:自筹资金。 原来的稳定状态突然被打破了。迫于压力,他们开始激烈争夺电力项目。 李刚刚中标的金沙江六大规划水电站已成为大型国有电力企业争夺的资源。原先属于李的大多数水电站被分配给国有企业。后来,水电行业的一些内部人士评论说,李不是在吃虎口饭。 几届奥运会后,国家有关部门承诺将800万级装机项目中的一个项目交给李。但前提是,李的实力能经得起和汉能的考虑。为此,发布了一项军事命令:在2005年底左右实现大江截流。 “我想去北京读一所大学和一所重点大学” 在刘眼里,对许多汉族人最大的影响就是他那种顽强的毅力:“如果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你就必须实现它,即使你死了也必须实现它。” 十几岁的时候,这种固执已经显露出来。1983年,大二学生李提前参加高考,考入广东惠州学院。村民们的眼里充满了嫉妒。那时,被大学录取意味着能够脱离农村,拿着铁饭碗。但是李当着全家人的面撕掉了录取通知书:“我想去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学习。”在明年的高考中,李报考了北京所有的大学。然而,公布的结果仍然与他申请的北京大学的分数相差甚远。看到他的分数后,他认为结果是错误的。他在英语考试中从未得分低于90,但在高考中只得了54分。他问了校长和指导主任一些问题,但是学校没有任何事情可做。 李不顾别人的劝阻,大老远跑到广州来找广东省教育厅。经过几次努力,他说服了负责人为他检查分数。果然,他的分数登记错了,他在英语考试中得了96分。几经周折,李考入了北方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 从那以后,他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超过了三个字:“我不接受我的命运”——30多年来一直如此,今天仍然和昨天一样。 在国家电力改革之初,李做了许多努力,聚集了一大批走出体制的水电专家。刘说,随同他访问金项目的50多名专家中,有36名高级工程师。这是李和君担任金安大桥的技术基础。 而在李的影响下,他们也有一股不认命的顽强力量。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冯殿波回忆说,金安桥项目在施工高峰期的最大建筑面积为13公里,有数万人在施工。 但整个项目就像一台“巨大而平稳的机器”,每个建筑工人都像一个优秀的工件。为了确保金安桥工程的进度,他们忘了吃饭睡觉,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刘直截了当地说,金项目不仅属于李,也属于每一个汉能人:“施工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在挥汗如雨,那些支持项目持续投资的人也目瞪口呆。”当时负责筹集资金的冯殿波和王勇不断地给自己打气,试图赢得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本。 这种“逆来顺受”的恶势力,从此开始稍稍磨砺起韩人才的气质。后来,它逐渐演变成汉能强大执行力的根源。 “到时候建电站,汉能不会来”[h/]对于企业家来说,冒险无疑是一把双刃剑。而李把剑鞘按自己的方式套在这把剑上。 一个熟悉的人知道,他从来不把拥有多少房地产作为资本的首要目标,但他更关注清洁能源,在初始阶段,清洁能源有投资风险,但没有优势。 在清洁能源这个顽固的梦想背后,有一种冒险家的气质,以及他的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 因此,他被贴上了“疯狂”和“愚蠢”的标签。他曾经有铁路运输的优势,但他不再做好贸易;手里的矿泉水植物受到瑞士拉力赛的青睐,但它是送给朋友的;已经投产的采矿业被他叫停了...他的目标只是清洁能源。 1999年初,他在位于广东河源的粤北东江签署了牧婧水电项目。当时河源当地人均年用电量只有400多度。公司内部有人反对,没有人对这个项目持乐观态度。 刘回忆说,在项目考察期间,国家发改委电力工业部和广东省政府向河源供电局传达了一个态度:不可能启动项目。甚至电力工业部的一位朋友也毫不犹豫地断然拒绝了。 当时,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国所有的燃油发电厂都关闭了,在建的100多万座燃煤热电厂也关闭了。只有60%的已建水电站是用来发电的,没有人对建设水电站的前景感到乐观。但是李不这么认为。他的判断是,深圳的人均用电量已超过3000度,而发达国家的人均用电量约为4500度。在未来几年的改革开放中,用电量大幅增加是必然趋势。河源虽小,但蕴藏着潜力。 “当电站再次建成时,它将不再是汉能。” 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开始支持小水电建设。广东省出台了一项政策,装机容量低于5万千瓦的农村小水电站可以申请广东省电力基础设施贷款的50%。财政上的支持也给了李希望。 巧合的是,由于金融危机,建筑设计单位几乎没有新项目。李的水电项目很快获得了各种优惠待遇。“当时设计院告诉我们,设计费可以在银行贷款下来后给;7、8施工单位抢标”刘回忆说。 那时,汉能的员工走遍了中国东北、天津和其他地区,只是为了寻找高质量、低成本、高性价比的设备。哈尔滨发电厂设备集团甚至提供折扣。在他们看来,牧婧水电站是进入华南地区产品的最佳广告。 这样,2000年3万千瓦的牧婧水电站开始建设,2001年并网发电,成为当时民营企业的壮举。 “最近半年我们一点都没打” 与金水电站的建设所遇到的困难相比,在水电站表现出很大的不愿意考高分和强迫民意只是小事一桩。 水电投资大,周期长。一般来说,火力发电可以在两年内发电,而水力发电的周期要长得多。当时,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在做火电,对水电不乐观。 以金沙江项目为例。20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了搞水电的想法。半个世纪以来,当地人一直盼望着它,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刘记得,一个地方党委书记,从副县长到市长,20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推动这个项目,但没有人注意到它。汉能起初也遭受了同样的冷遇。 当时,云南省的态度充满了疑虑。如何将水电项目给予私营企业?然而,在2002年,没有一家国有电力企业愿意加入。 “云南省在拜访我们之后感觉很好,所以它给了我们。”刘回忆说:“李提前半年进入金沙江,半年后就没有戏了。” 然而,随着年底电力体制改革,国电公司完成了分离,生存压力不小。加上2003年电力短缺,水电资源开始被抢购一空。 在李得到的六个水电站中,只剩下金安桥,随时都有可能被切断。 地方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担忧,以及国有电力企业的热切期盼,坚定了李完成项目的决心。 施工期间,需要开挖730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和44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用于电站的导流隧洞、大坝土建工程和金属安全工程。此外,还需要1180万吨人工砂石。 工程问题可以由专业团队解决,但严峻的考验来自巨大的资金需求。尽管银行提供了信贷,但资金仍然紧张。李开始到处集资。 2008年8月,各大银行接到银监会关于暂停对金水电站贷款的通知。“我们的资本流动突然中断了!”刘对说道。截至2009年年中,金水电站已投资90多亿元。 李曾回忆说,为了应对高峰期日均1000万元的投资,汉能一个接一个地出售了前几年建设的效益好的高品质电站。“这些项目凝聚了韩能人的心血,其中最令人遗憾的是,2003年以12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汉能青海妮娜水电站,当时已并网发电。在最困难的时候,汉能可以将多年积累的风险准备金全部投入。” 但那时,所有的汉人心中都有一股力量:“我们汉能不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他们工作了八年。 今天,站在大坝前的李依然会记得当时的艰辛和热血。当金水电站建成的那一刻,所有的疑虑、疑虑和不信任都消失了。 “别人不想要的是我们的机会”[h/]从国有企业攫取利润并不容易。李最了解,因为他有最丰富的经验。 从水电开始,李步入了清洁能源领域,并决定选择这条道路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此后,汉能投入大量资金对清洁能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如潮汐能、秸秆发电、地热能、燃料电池和太阳能(000591)。 据李回忆:“2006年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还是3-4元人民币。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要花30年才能降到1元以下,要花50年才能降到5毛钱左右。然而,在短短3年内,这已经成为现实。”这彻底改变了李对太阳能产业的看法,从中他看到了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 但是,李这次还是没有走“平凡之路”。他选择了当时业界不看好的薄膜太阳能。 “别人不想要的是我们的机会。”刘听了的话,似乎对做了千辛万苦的李,又有了憧憬。 汉能的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晶体硅和薄膜就像20世纪90年代初的bp机器和手机。你选择做什么?选择bp机器没有错,但你只是被动地适应时代,而不是主动地改变时代。李选择了薄膜。他想用薄膜太阳能来改变世界。 在确定了方向之后,李选择了全球技术并购之路,并通过跨国并购迅速进入薄膜太阳能产业。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正是因为始于2009年,一直等到2012年全球光伏行业进入“退潮期”,汉能才有机会将拥有世界最先进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四家公司,即德国的solibro、美国的miasolé、globalsolarenergy(gse)和altadevices,打造成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公司。 李并没有因此而放慢脚步。他知道,要将他购买的技术转化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汉能在北京、四川、江苏、硅谷、德国、瑞典等地建立了八个R&D中心,形成了全球联动的技术R&D体系,建立了全球协同创新机制。 在汉能全球技术整合的前提下,几个已经老去的公司之间的技术共享产生了协同效应,加速了R&D和创新的进程。汉能几条技术路线的转换率正在稳步上升,不断刷新之前的纪录。到目前为止,汉能拥有2000多项专利。 2017年7月,《人民日报》报道了汉能的成功经验:“通过注入充足的资金和增强R&D实力,汉能集团的并购使美太郎重现了活力。”目前,mia-solé的转换效率已达到19.05%,是世界上铜铟镓硒柔性薄膜技术中最高的转换效率,并且正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 更具挑战性的是这些先进技术的本地化和大规模生产。 米阿索莱组件的生产需要非常高的不锈钢基底,50微米的不锈钢应该做得非常平。以前,法国只有一家供应商拥有这种生产能力。汉能与宝钢下属的一家公司合作进行研究,30多人轮班工作了8个月,最终克服了这一技术难题,成功进口了国产不锈钢基材,仅这一项就降低了40%的成本。 “这是生产层面的实验,是汉能在中国掌握的海外尖端薄膜技术大规模产业化推广的第一站。”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副总裁徐小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汉能是中国第一家实现铜、铟、镓、硒产业化的企业。 通过核心设备本地化和技术产业化,汉能可以整合上游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设备制造、中游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和下游薄膜发电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打造整个产业链的商业模式,避免第一代晶硅光伏企业“两头在外”的局面,同时促进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危机,危机时刻有机会。”冯殿波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发现机会,看到自己看不到的东西”。 “一切都可以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述。当事情发展到极端时,它们会反弹,当它们见底时,它们会反弹。”冯殿波学的是经济学。在他看来,李出身于理工科,也有着很强的经济逻辑。"李潜意识中的某些想法或理论与现代经济理论是一致的." 在全球光伏产业充满悲哀的时候,汉能逆潮流而动,成为的后起之秀,李再一次创造了奇迹。 “使命很重要,它是一种信念” 2015年,命运再次捉弄了李。由于在港上市的汉能薄膜发电(00566.hk)的股价持续上涨,3月初,李的个人财富超过王健林和马云,成为新富。仅仅两个月后,5月20日,汉能薄膜发电遭遇了空.的恶意行为仅在20分钟内,其股价就下跌了一半,市值超过1,400亿港元的股票化为乌有。该公司股票宣布将暂停交易。接下来是两年多的停牌,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剧烈的阵痛促使汉能进行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 为了加快市场化进程,汉能薄膜创新发展了家庭屋顶发电模式,由直销模式转变为代理配送模式。 2016年底,汉能区县级销售网络覆盖全国75%,居行业首位。 “汉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李河君公开表示“感谢那些做/做《きだよ0/"several时报》的人,并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此前相对封闭的汉能已逐渐走向开放和透明。 实际上,“520”对李、和汉能来说只是个难题。 从2009年至今,李在薄膜领域投资超过100亿美元。“我们一直在这个市场投资。我们相信,这个市场现在已经接近成熟,是时候采摘果实了。”冯殿波表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汉能主要做的就是培育这个市场。 但市场是否成熟,不仅取决于李和冯殿波的言论,还取决于市场的反应。 2016年底,《电力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应达到6000万千瓦以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分布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仅为606万千瓦。这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将增加至少九倍。 在汉能成立22周年之际,李认为分布式发电系统的销售业绩大幅提升,这是汉能电影业绩逆转的两大“支撑点”之一:“2015年下半年以来,汉能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家用系统作为“蓝海市场”进行了探索。”他引用汉能薄膜半年度报告中的数据,表明汉能薄膜经过创新和探索,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市场”。 事实上,更多的企业已经看到了薄膜发电的光明前景。2015年,中国建筑(601668)材料集团公司在安徽省蚌埠市建立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工厂。2016年底,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和上海电气(601727)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投资25亿元人民币,押注薄膜太阳能电池。 2017年6月初,汉能与mobike合作,在mobike的车筐内安装了汉能薄膜太阳能组件。 2017年7月29日,汉能在北京召开了汉能大会。汉瓦是一种新型分布式薄膜太阳能产品,可以取代现有的瓷砖,直接铺设在屋顶上发电。以北京为例。50平方米的屋顶每年产生超过5100度的电能。 2017年8月23日,汉能和奥迪签署了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奥迪/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R&D项目”中进行合作,并共同宣布计划在2017年底前联合推出首款集成薄膜太阳能全景车顶的奥迪原型车。之后,我们将逐步开发和利用薄膜太阳能技术,为奥迪电动汽车提供主要驱动力。 一切如李所说:“众所周知,汉能的使命是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使命非常重要,它不是口号,而是信念。” 现在,汉能已经培育这个市场8年了,狼来了,薄膜太阳能领域暗流涌动。 但是这一次,李站在了的制高点上。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不认命的李河君与汉能的能源传奇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7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