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6字,读完约3分钟

“2016陆家嘴(报价600663,BUY) (45.040,2.11,4.91%)论坛”今天在上海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参加了“三中全会:在供给侧结构改革、金融创新和宏观审慎管理体制的主题讨论中,中国目前

以下是来宾发言的记录:

吴晓灵:谢谢你,主持人。这一段的标题是供应方结构改革、金融创新和宏观审慎管理体系。让我说明一点。在去杠杆化、去产能、去库存、降低成本和卖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最担心是否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如何产生的?从宏观上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源是经济结构的失衡和宏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失衡。微观上,市场参与者、企业和金融产品的信贷杠杆增加,信贷链延伸。应该说,在中国目前的形势下,在宏观层面上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条件尚不具备。在当前形势下,我国不会存在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但如果我们不把握好这些风险,小矛盾就会导致大风险。

吴晓灵:在目前宏观情况下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今天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微观上,企业和金融产品的信贷杠杆增加,信贷链延长。Cdo是2008年金融动荡的导火索,是各种债券的组合,是分层的。向风险偏好较弱的投资者出售优先权层似乎是一个很好的结构。但是,由于我国基础产品和抵押贷款证券化并没有关注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和资产质量,在此基础上,市场的宏观利率环境发生变化后,大量基础产品违约,即使存在分层结构,也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集体债券的多层次组合不仅分散了风险,还增加了杠杆,延长了债务链,增加了风险的传染。一件事总有两个方面。只要有巨大的正面效应,一旦黑天鹅事件发生,也会有迅速下降的风险。

吴晓灵:在目前宏观情况下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提出金融产品创新应主要满足社会投融资和风险控制的基本需求。坚持投资者适宜性原则,缩短信贷链,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实体经济对金融工具的需求非常有限,例如延迟支付的票据、筹集股本的股票、借钱的债务工具、风险期权、管理风险的期货等等。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金融产品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金融专业人士不知道如何让投资者和市场人士控制风险。因此,使金融产品回归服务于经济实体,简单透明是我们未来改革的方向。创新不在于模式的数量,而在于它能否适应市场参与者的需求。我们应该在监督中实施渗透监督,我们应该看到最终的投资者和融资者。只有这样,才能分清投资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落实投资者适宜性原则,缩短风险链,降低系统性风险。

吴晓灵:在目前宏观情况下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拓宽信贷链的活动是什么?如果银行合并投资计划,它们将延长信贷链。如果银行投资于分级基金,它们不仅会延长信贷链,还会增加杠杆。因为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者控制了更多的资金。然后是基金的基金,它将不断形成一个延伸的宝塔链。我想提一下控制信贷链的两个原则。一是严格控制银行的直接投资计划。例如,投资应该完全占用资本。为什么提出如此严格的要求?这是因为银行涉及许多储户,而银行创造了信用货币。由于银行具有双重功能,它们受到政府和社会的保护过多,所以保护越多,控制就越严格。对于基金中的基金,如果涉及到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应贯彻渗透原则,确保他们是合格的投资者。此外,应鼓励银行持有基金管理执照,以缩短信贷链。如果银行在这个信用链的基础上持有基金管理许可证,筹集的资金不是银行本身吸收的存款,而是基金投资者的资金,信用链将会大大缩短。谢谢大家!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吴晓灵:在目前宏观情况下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9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