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073字,读完约15分钟

两个作家,两种典型的品质

最近,格非和方方的新书相继出版。在出版之前,2016年初,《南方》和《北方》这两本重要的文学期刊相继出版了这两部小说。第一期《收获》出版了格非的《看春风》,第二期《人民文学》出版了方方的《软葬》。两部小说有相似之处,都关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望着春风》描述了伟大历史在一个村庄的投影;软葬描述了一个家庭伟大历史的折射。时间跨度很长。前者写于20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末,而后者一直写到现在。这两本书已经写了三代了。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除了写作本身,中国当代文坛的两位重量级作家也有自己的新闻点。

《格非》是茅盾文学奖获奖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此外,文学界普遍认为,格非是一位转型成功的先锋小说作家,是一位写得越来越好的作家,出版的每一本新书都值得期待。那时他的大多数同道中人,虽然都一直在写作,但基本上都是吃“旧书”,没有看到更高的文学水平。事实上,在当代文坛上有许多作家。当他们的才华和经验耗尽时,他们就无法继续下面的写作道路,他们只能重复自己或通过主题或噱头取胜。然而,格非借助学术滋养、对小说技巧的工匠般的思索和绵长绵软的内心力量,成功地将先锋派小说略显花哨的叙事陷阱转化为叙事技巧,并日趋成熟。在同一群出道的先锋作家中,他是小说道路上最有活力、最积极、最坚实的。《望着春风》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对另一方来说,距离上一部小说《武昌城》出版已经五年了。在这五年中,方方写出了著名的中篇小说《屠的个人悲伤》,这部小说因关注一个农村青年的悲剧而广受赞誉。在那之后,她开始卷入文学风暴。原因是她勇敢地站起来,在微博上披露了这一消息,一位诗人通过行贿获得了一个奖项。此后,诗人进行了反击,指责方方侵犯了名誉权。很快,方方就爆出了湖北省作协的职称评定存在违规现象的消息。从煎锅里出来放进火里。新书《软葬》出版前后,法院判决出来,方方败诉。目前,还不清楚判决和真相之间的区别。无论如何,方方的勇气是值得称赞的,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处不在,甚至我们无法逃避他们。尤其是,一方面,她可以应付诉讼,另一方面,她可以写小说,这使人钦佩和期待它-一个作家最终将不得不生活在他的作品,方方很清楚这一点。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当然,这些都是文学的外部因素,可能与书籍的销售有关,但与文学质量本身没有那么直接的关系。就小说本身而言,两部作品合在一起给人最直接、最强烈的感觉:两个不同性格的作家,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气质,面对历史时完全不同的效果。这种气质是一个作家单独看待时的个性,但当把它放在一起比较时,人们会惊叹它在文学品质中的决定性作用。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如果按照文学对现实的干扰方式将作家分为“直接派”和“间接派”,那么格非无疑属于后者,而方方则属于前者。格非从未试图在文学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一种不可辩驳的关系。他总是试图在唯美主义或现代主义的模糊性上努力工作。他的叙事道德和生命智慧聚焦于充满唯美主义的悲伤。另一方面,方方则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气质,她始终坚守生活本身,试图用文学来梳理历史或现实的因果逻辑。从阅读体验来看,男性作家格非更加细腻、女性化,而女性作家方方则更加粗犷、男性化。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看春风:一部“软弱”的文学

这是一部悲情小说,与格非的许多作品具有相同的气质。这种悲伤与格非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江南三部曲”一脉相承。是《桃花源记》中的女孩,《山海梦》中的姚,《春游江南》中的谭端午节的悲伤。这一切都是关于“失去”,一种无法被诗歌追逐的悲伤,一种悲观和无助,一种一个人愿意回家的悲伤。不同的是,格非用一部小说《看春风》浓缩了整个江南三部曲的时间跨度。同时,他用赵村这个小村庄的历史浓缩了乌托邦“花屋”的理想色彩和真实面貌。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在这里,关于革命、理想、伤害和爱的秘密,以及关于“人”的秘密隐藏在一个孩子不知道的生活背后,隐藏在每天悄悄流逝的时间背后。当它被发现时,它是不可逆的。哀悼村庄的逝去是《看春风》的主题。随着农耕文明的消逝而哀悼伦理秩序,哀悼人们心中日益增长的荒凉和野蛮,这是这部小说真正的内在结构。青山绿水的乡愁在《看春风》中找不到。“只有春风在那里吹。”。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小说充满了典型的格非式味道,一种迷雾笼罩、润泽的江南乡村味道,一种故事与历史、人的心灵与现实之间的若有若无的味道,一种凄美的味道。在这种气息下,甜蜜永远不会强烈,痛苦也不会那么强烈,而悲剧似乎就要诞生了,所以作者不能用尖刻的话来看待造成悲剧的所有因素。

故事开始时,“我”跟着父亲到一个叫班堂的小村庄出差,给家里算命,并把十五岁的女儿秦春介绍给农会主任,把吃了几百顿饭长大的孤儿正德介绍给他的妻子。这是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一个村庄。新旧仍在变化,但婚礼和葬礼照常举行。

应该说,在鳏夫的父亲,一个算命的,突然上吊在村头的破庙里,他在“我”的眼里是可知的,但也是可亲和明智的;我们周围的人和世界也是众所周知的。父亲会清楚地告诉他,当他饿的时候在哪里吃饭,谁可以信任,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他能活多久。有我父亲在身边,村子里没有秘密,生活中也没有秘密。然而,随着我父亲的去世,一切似乎都变了。人还是那些人,村庄还是那个村庄,但人类情感和人们内心的温暖和温暖不再简单。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因此,“我”发现在合作化运动中自杀的赵是一位古琴大师,我们党的一位老将军陈毅也听过他弹钢琴。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国民党人,一个在淮海战役中死于徐州战场,另一个随国民党输给了台湾。戴上地主的帽子后,他决心再也不踏上新政权的土地。因此,“我”发现唐文宽,一个独臂的外国人,通常喜欢讲故事和逗弄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然后,“我”发现我有一个母亲改嫁给了一个高级官员,她是“真正的凶手”谁导致了她父亲的死亡数千英里之外。因此,“我”发现,一直追随阶级斗争的梅方,我最恨的人,总有一天会引咎辞职,说出这样的话,让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我以为自己沐浴在时代的光辉中,其实我一直生活在耻辱中。”它不如狗。”……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格非喜欢思考“秘密”,一个人、一个村庄和一段历史的秘密。在他看来,人是充满秘密的,世界是充满秘密的,这些秘密有时会成为爱的理由,有时会成为恨的理由。甚至整个世界都是这样,因为它充满了“秘密”。大多数时候,人们不能破解世界的秘密,他们也不能破解自己的秘密——当一个作家用这样的眼睛看世界和人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地露出弱点,他会情不自禁地小心翼翼。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因此,在格非的小说中,没有明确的、不可辩驳的因果关系,也没有改变主人公命运的野心。他总是一个软弱、谦虚、犹豫和隐忍的人,面对命运他是被动和无助的。格非的小说是一种“弱者的文学”。在弱者的眼泪中,他寄托了作家的所有理想和批评。正如地主赵在古琴上所写的那样:“看起来很野,秋痕入梦”;就像这首悲伤到极点的诗: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我望着东方。

我朝南看。

我向西看。

我朝北看。

只有春风在那里刮风。"

在故事的结尾,随着赵村被拆毁的痕迹,似乎很难找到家庭伦理、资历和善良,而“我”和,两个老年的恶业人士,在他们的父亲上吊的破庙里逗留,追忆往事。“我”开始为写《看着》的故事,咽下故乡之死给他带来的悲观绝望,想象着赵村又一次“人山人海,牛羊成群,四点清明,衣食无忧”。整部小说就像一首悲伤的曲子。在极度沮丧之后,它突然有了一个很高的结局,然后在这个乌托邦的想象中戛然而止。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有人说“童年记忆是一个诗意的谎言”,文学也是如此!“时代在变,激发时代变迁的无形力量也在变”,而“故里之死不会突然发生”。我的家乡每天都在消亡,除了记录和想象,除了释放内心的“诗意”和理想主义的“谎言”,文学还能做什么呢?

软掩埋:强者的声音

与格非对弱者的思考完全不同,方方是个富有审美风格的人,总是善于“残酷”。只要看看她的小说标题就可以看出:“出去寻找死亡”,“一万支箭刺穿心脏”,“空没有人”,等等。这一次是“软葬”——人们死后不用棺材直接下葬。

在以往的小说中,方方总是写到了生活对人物的极端冷漠和命运对人的残酷无情,她从来没有回避过某一个阶级或某一个阶层的人在生活在这个时代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和命运。面对这样的生活和历史,人们只能耐心地屈服或更加激烈地反抗。因此,方方将一个个悲惨的故事写了下来。在她看来,文学从来没有与唯美主义联系在一起,人物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历史和现实的某些真相一样。面对如此“深刻的真理”,文学不能是痴心妄想。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软葬始于丁子涛,一个独居老人。1952年,她失去了记忆,后来嫁给了救了她一命的吴医生,并生下了儿子青林。有趣的是,她丈夫死后,她得到的不是悲伤,而是宽慰。

儿子庆林赚钱后,给她买了一栋别墅。在她进入别墅的那一刻,她的记忆开始毫无征兆地苏醒,与此同时,地狱之门为她打开了...几乎在不经意间,方方触及了一个阶级,一个被“革命”的车轮压碎而耽误了时代的阶级,以及新政权建立后的“原罪”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意识是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问题的核心。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原来丁子涛的名字叫胡(我父亲希望她既有黛玉的聪明,又有湘云的爽朗)。我父亲和他的岳父陆梓凯在日本学习。回国后,他的岳父参加了1911年的革命,并在多年的政治生涯后退休。另一方面,我的父亲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在工作日打电话给朋友,并且很附庸风雅。中国近代曾有士绅阶层,他们的家族历史也许不为人知,但在他们成功之后,他们也与政府、德威国、泽贝国合作。后来,随着新旧政权的更迭,特别是土地改革后,这个阶层的处境岌岌可危。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在小说中,黛云的少女受到了批评,她的父母和哥哥都去世了。而夫家,本来因为支持革命而帮助不过,可以避免批评,但偏偏是夫家的干儿子主持了批评,这个老冤家。大政策掌握在特定的交易者手中,所以他们开始改变方向。我岳父知道全家人都难逃耻辱,命令他们集体服毒,留下黛云和她儿子的指甲留着熏香。黛云负责埋葬全家,逃命,去香港找丈夫。一切都按计划进行。黛云惊慌失措,带着儿子逃走了,但儿子淹死了,黛云得救了,失去了记忆。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随着回忆的唤起,儿子庆林也误踏上了“寻乡”的征途:他见到了革命老政委刘,见到了当年的乡亲们,见到了老房子。当然,他遇到的是他从来不知道的家庭秘密和历史——原来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地主的孩子,死于一次九死一生,父母双方一生都没有向对方透露过任何过去。他们一生都在掩盖自己的出身,互相防范。因此,会有一方死亡,另一方解脱的描述...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很明显,方方意识到了选择这个主题和具体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风险。毕竟,文学不能完全发现和解释历史。即使面对伟大的历史,许多文学想象也是肤浅和幼稚的,因为它们不理性和不客观。而且,历史的规律和文学的价值往往是互相矛盾的——黑格尔的所谓“恶的辩证法”,所谓“恶是历史发展力量的表现”(恩格斯)等。,这也是原因。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悲剧所带来的历史观的刺激或审美效果的刺激,方方并没有将悲剧直接归咎于时代,而是具体的人。此外,在书中,她反复强调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个人恩怨,甚至大家庭中的女人和姑姑之间的隔阂都是悲剧的原因之一。没有人是完全的受害者,也没有人能完全置身于这场悲剧之外——丁子涛在地狱的一步一步就是证明。与此同时,方方通过人物的口反复强调,遗忘是人最好的本能,遗忘可以更好的生活。"时间是漫长的,所有真实的东西都被温柔地埋葬了."因此,世界上没有什么“会有它的真实”,即使是亲人也难以理解;因此,只有放手,人们才能变得坚强并活下去。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仿佛,对于“软葬”、“真理”以及对真理的努力探索,方方的感受不仅是书中的人物,也是她自己。然而,无论她如何思考,在遗忘和记录之间徘徊,她的小说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是强烈的。这种力量,甚至失去了一些韵味和余音。就像她整部小说的结构,就像一个预制的房子盖在一起,为了突出核心和主题,她很难考虑到情节中的漏洞和瑕疵:例如,刘的错误和显然是故意的;比如,吴博士的日记应该对《原罪》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但却没有,这不仅造成了情节上不必要的重复,也完全延缓了悬念的破解。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与完全符合格非情节的木榫结构不同,它是与他一起精雕细刻的,甚至是以让人物永远无法耐心细致地成长为代价的(在《看着春风》中,“我”的声音几乎没有从年轻到老年的变化,这几乎被认为是这部小说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方方忽来忽去,她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涌动,无法控制自己写作的激情,所以自然很难捕捉到最。因为力量清晰可见,即使在最安静的时候,她似乎也在大喊大叫;就像格非一样,即使在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也不像指责。如果一个伟大的作家想要有所突破和进步,他应该如何选择他的作品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进一步证明了所有的写作最终都会导致个性,这才是最理性的文学。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故乡》的文学内涵

作家的写作当然是个性化的,或者说,在写作的最后,是关于性格、知识和模式的写作。然而,面对方方和格非的新作,人们不禁要思考文学的本质和功能。面对历史或现实,文学找不到真正的真理,而只能努力实现自己的真理,即“文学真理”。那么,这个“二手事实”的真正功能是什么呢?提醒不要忘记,或者哀悼斯文的离去?这些提醒和哀叹真的重要吗?面对经常超出作家和读者期望的真实“真相”,作品的文学独创性仍然重要吗?面对残酷而悲伤的现实,文学是直接而坦率更有力,还是含蓄而深刻更有力?文学不仅是“为人生”与“为艺术”的区别,也是“为人生”的区别。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天地无情,人生苦。这本来是世界的法则,但苦难必须得到安慰,这也是人性的要求。否则,人类将没有文学、艺术甚至宗教信仰的抚慰剂。然而,一个有着深刻苦难经历的作家也是最渴望安慰的作家。那么,他是应该带读者在艺术的乌托邦中寻求安慰,还是应该带读者思考历史和现实,寻求真理?也许,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无法为这个时代的问题提供任何答案。他们只能对这些沉重而困难的问题充满悲伤,一种对人类苦难怀有崇高使命感的悲伤。正如英国自由主义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所说:艺术是一种消极的天赋。这种“反面人才”曾在本土中国绽放,如鲁迅、沈从文、废名等。如今,“乡土中国”越来越成为“城镇中国”,寻找“故乡之花”似乎更为迫切。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可以看出,面对历史,两位作家都在尽力避免简单化的判断,不仅是为了创作的安全,也是为了文学不犯历史幼稚的谨慎:文学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指责,但所有的写作都有一个立场和角度,或一种“写作道德”。也许,作为读者,面对方方和格非的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写作,这样真诚的写作不再需要讨论这样的问题,只需要在美学上有不同的见解。与此同时,我们的快乐可以是完全一致的:他们都在写作,试图把相似的主题推向更深更远,触及更深的痛苦,表达更深刻的悲伤,这毕竟是我们都看到了的。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他们都写了《故乡的死亡》,这既是现实的又是精神的,是文化的又是伦理的。他们总是忽视国家,关注世界和人们的心灵,并写道他们随着历史或时代而改变。同时,他们也写人性的永恒,无论是选择“软埋葬”还是记录,无论是选择绝望还是乌托邦,无论家乡是破碎还是复兴,无论未来的道路是光明还是黑暗,人们总是在绝望中走向家乡,就像永远走向母亲一样。

——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只有这样,春风,甚至坟墓,也意味着温暖和爱。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谈谈方方和格非的新小说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9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