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93字,读完约7分钟

牟钟奇。

王石。

作为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牟钟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烈的政治情节和英雄气节。

即使在监狱里,“世界、国家和改革”的话题也一直是他思考的方向。

2007年,在狱中探望了牟。

当2015年12月“万宝之争”刚刚发酵的时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看牟首先是因为的“同病相怜”

对于这次访问,王石想得很远。王石说,牟钟奇出来后还得出来做事。见到他就是给他一个鼓励。

监狱信件

“让外界知道他的想法”

经营南德时,牟钟奇喜欢称自己为“儒商”。他不想让别人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商人,但他最大的希望是把他的经济思想传播到全世界。

当年,牟钟奇在南德创办了一家内部刊物,名为《南德愿景》。该杂志成立时,冯仑是这家内部杂志的主编。

南德集团解散后,走出看守所的作为当时牟的秘书,以“南德交流”的形式保留了南德愿景,并建立了专门的南德网站和博客,与同事和朋友保持交流。

在《南德通讯》中,牟对的思想、案件进展等消息进行了概括性的记录。夏宗伟会选择一些人在博客上发帖,还会通过电子邮件把他们发送给德国的旧部门和社会上关心他的人。

对于牟的这些声音,那些支持他的人被称为“狱信”。

"这些话语和想法是他调整内心的一种方式."夏宗伟说:“我认为,不管他的想法是对还是错,最重要的是他需要保持这种状态。”

对于这种形式的信息传递,考虑了很久,把牟的想法告诉了大家,让外界知道他在想什么,还在想什么问题。“虽然是单向沟通,但也是一种与大家的间接沟通。方式。”

今年3月和4月,牟又一次把在狱中的感想写成了“报告”。根据牟的要求,把这些文字输入电脑,打印出来,然后送到邮局的几十个相关部委。

夏宗伟说,牟钟奇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令人钦佩。即使是现在,在参观监狱时,牟钟奇也能逻辑清晰地脱口而出某个问题。

根据南德集团员工的描述,公司召开会议时,牟只提前在纸上写了几个提纲,他可以讲几个小时。关键是它非常精彩。

牟钟奇一直希望他的企业有内涵,无愧于他理想中的“智能文明时代”的“第四产业”。

2004年,牟对来访的朋友们说:“我唯一的遗憾是,我被迫停止了对‘智能文明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实验和研究。”我已经60多岁了,时间是宝贵的,但我只能在监狱里浪费时间。我最大的愿望是出去后继续我的实验。我相信我能回来。

20世纪90年代,牟钟奇在《德南智能经济宣言》中写道:“当前时代是生产力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大规模转变的关键时期。”

牟将企业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销售劳动力和依靠加工材料,类似于台湾的富士康;第二类是销售产品;第三类是销售标准,如微软;第四类是他的发明,销售方法。

“以智慧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将不可避免地取代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方式。什么是智慧?它是找到新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智慧经济”概念提出以来,牟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

夏宗伟说,牟并没有改变的思想,而"世界、国家与改革"的话题一直是他的思考方向。

牟钟奇对夏宗伟说,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都是“革命者”,他们有办好企业、创造利润的创业使命,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使命。

"双重使命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命运."牟钟奇说:

拜访牟

“同舟共济,互相欣赏”

在洪山监狱服刑期间,了解牟钟奇经历的犯人都很尊敬他,称他为“牟老”,甚至犯人都来看这位前首富的真面目。

东星集团前总裁兰世立和德隆部门前负责人都在洪山监狱服刑,并在狱中与牟有过短暂的邂逅。然而,牟认为他们过于注重自身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

在监狱外,有人还记得某。早年,除外,一些昔日的下属和企业家还访问了牟,包括、。牟被捕前,蓝世立也曾探望过他,但后来不想在这里服刑。

2007年,通过的牵线,在狱中探望了牟。早年追随牟,早年潘石屹、王功权等一批著名企业家和名人都来自德国。

当2015年12月“万宝之争”刚刚发酵的时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看牟首先是因为的“同病相怜”

对于这次访问,王石想得很远。王石说,牟钟奇出来后还得出来做事。见到他就是给他一个鼓励。

表示,此前,与牟没有直接接触,只是间接的贸易往来。

当时,王石万科早期从事贸易业务。1992年,牟钟奇与前苏联达成协议,用1000多辆货车,如中国轻工业产品和罐头食品,换取4架图154客机。在数百辆罐装货车中,发现了王石的罐装食品。王石投身房地产业后,与德国没有直接交流。”去见某。我想作为一个企业家可能会有一些互相欣赏的心态。”对于这次访问,夏宗伟与王石发表了一致的声明。“我相信王石是带着关心老人的真诚态度看待这件事的。”

王石曾赴监狱看望牟其中: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关于冯仑的辩论

回应冯仑如何进入和离开南德

会后,牟打电话给,向他通报了会议情况。与此同时,牟也写了一封信,要求把它交给、。“我和王石没有直接联系,所以我打电话给冯仑,同意去找他。”夏宗伟说,根据与冯仑的约定时间,她从北京西北角乘坐了几辆公交车,到达了万通中心,万通中心刚从阜成门搬到大东东,去了冯仑的公司,但是被前台拦住了。冯仑在电话里说:“我不在公司,请把它放在前台。”

王石曾赴监狱看望牟其中: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夏宗伟此行未果,只好将写牟的信和两本书以及一张写给的便条留在前台转寄。但在那之后,我没有收到冯仑的来信。

不久之后,冯仑在一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牟钟奇”(网上文章标题:“轰炸喜马拉雅山牟钟奇的记忆”)。

在文章中,冯仑回忆起过去一些进出德国的事件,说“牟钟奇是一个被社会压抑了很久的角色,其悲剧在于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实力,并通过碰撞制度来翻身。”“每个人做事都要有道德感,而牟给我的最大震撼就是没有道德感。”

之后,在《野蛮的成长》一书中的“企业家”一章写了两个企业家,一个是,一个是牟。

面对的文章,牟在狱中口述写的一篇文章“冯仑,你为什么要逼我说出来?”回应文章。

牟钟奇说,他更尴尬,他的骨骼和肌肉更强。“判断自己是对是错,名声在外,得与失都要计算在内。”

“不过,冯仑这次不同。他的文章的重点既不是是非之争,也不是名誉之争,也不是得失论,而是一个关于真实性的道德问题。”牟钟奇说:“这触及了他在文章中振振有词地说的道德底线。”

牟钟奇在文章中回应了冯仑夸大其角色以及冯仑如何进出德国的事实。

尽管牟不同意的文章,但的评论是中肯的:在最早的一代民营企业中,牟是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牟钟奇是第一代最成功的贸易民营企业,单笔金额就有几亿,没有人能做到。”

冯仑表示,牟是钟奇的商业逻辑(发射卫星、运营航空母舰、轰炸喜马拉雅山等)。)并非完全站不住脚,但这种逻辑与社会制度不断变化的节奏不一致,并与机构改革的逻辑相冲突。也许,再等十年或二十年,他就会有成功的机会。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王石曾赴监狱看望牟其中: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10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