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38字,读完约9分钟

11月18日,金融网站、首届金融峰会和中国国际金融协会年会将于19日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000402,BUY)举行。本次会议由第一财经与中国国际金融协会联合主办,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提供智力支持,主题是重组与再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在会上说,主要经济体的趋势和政策趋势有所不同。当前全球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主要经济体的趋势和政策趋势出现分化,各国政策的内在趋势不断上升,整合和增强了各国的积极性,协调了政策的推进,面临着新的挑战。

以下是记录:

早上好,专家们。首先,我还要祝贺田国立董事长和朱民总裁。今天,我想在这个重要的论坛上谈一个问题,那就是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研究的趋势和我的经历。金融危机爆发已经八年了,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深远影响确实远远超出了我们最初的共同判断。同时,危机的爆发也暴露了主流经济理论和研究范式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困境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的集体反思,这种反思是多维的,并且仍在继续。从已取得的重要进展来看,可以概括如下:一是将金融因素引入宏观经济学和一般均衡模型框架。在当前危机之前,在主流宏观经济学范式中,金融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一些金融摩擦因素来表达的,但它并没有作为一个上升变量系统地纳入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也就是说,金融因素的重要性被严重低估了。危机过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发现,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动力和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全民纳入内生金融体系时,宏观经济金融理论需要重构。在更高的层面上,它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并且包含了金融实体与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

陈雨露: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和政策趋向出现分化

如今,金融因素和金融周期通过金融效应或抵押贷款无约束框架被植入主流宏观经济学研究成果中,这种现象不断出现。你可能已经注意到美国经济协会今年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张教授。他的重要代表性成就之一是他在2014年《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的文章,其中介绍了金融部门的宏观经济模型。这篇文章应该说是原创的。

陈雨露: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和政策趋向出现分化

其次,我们重视微观经济主题的一致性。在危机之前,宏观经济模型通常假设部门或企业处于单一行为,代表所有主题的代表性主体,这主要是为了建模的需要。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知道消费者和生产者是不同的。当面临同样的冲击时,不同经济主体的表现也是不同的。这表明当前宏观经济模型的微观基础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最新研究表明,放松经济主体同质性假设和微观主体异质性行为假设,以及它们对总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可以解释大衰退和为什么会出现缓慢复苏,并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的传导机制和效应。

陈雨露: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和政策趋向出现分化

三是注重宏观检查。宏观检查真的不是一个新概念。柏林清算银行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宏观审慎的概念。在这场危机中,我们认识到金融危机的波动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并不意味着体系的稳定。有必要使用审慎的工具,从宏观周期的角度解决问题,并从整体上保持金融稳定。宏观审慎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关于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安排、工具使用、传导机制和政策评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合作,已经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同时,如何为宏观审慎管理设定可量化且易于操作的政策目标,如何发挥市场沟通策略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理论热点问题。

陈雨露: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和政策趋向出现分化

四是积极探索新的全球化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吉登斯·釜山,全球化一直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学术界充分肯定了全球化在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各国公民福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关注到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当前的全球化模式带来了收入不平等扩大、跨境风险传递大规模等负面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全球化进程出现了波折。贸易保护主义、保守主义等反全球化势力正在抬头,前景不容乐观。学术界开始反思当前的全球化理论,并运用新的分析框架构建新的或下一代全球化理论。寻求推动全球化的新思路和新动力机制,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工商共建共享理论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参与,这将为新全球化的共建提供新的思想动力和实践基础。可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处于中外学术界的同一起跑线上,在本轮危机之后,我们完全有可能提出一种具有本土智慧的新全球化理论。因为今天是国际金融研究所的年会,而且因为时间关系,我主要想谈谈我个人对宏观经济协调的看法。

陈雨露: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和政策趋向出现分化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也是此后宏观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它是开放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且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深刻时代背景的理论热点问题。特别是当前危机爆发以来,加强国家间宏观经济协调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面对百年一遇的危机,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升级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这也成为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平台。在今年的杭州峰会上,中国充分发挥了主办国峰会的作用,把握了议题和议程设置的主动权,讨论了加强经济协调、提高经济治理效率和国际投资等议题,形成了一系列开创性、先导性的制度成果,推动二十国集团从危机应对走向长期治理机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陈雨露: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和政策趋向出现分化

政策实践也为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研究非常活跃,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首先,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已经从单向纬度转向双向纬度。在过去,分享这一块是发达经济体的一个重要国家。同时,一些新的文献研究发现,在新兴经济体实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由于外部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新兴经济体也可能通过跨资产和跨市场的方式影响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市场。这就是所谓的会议效应、会议效应(声音)问题以及溢出效应和会议效应(声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主要表明发达经济体在制定政策时应该考虑国内需求和这种影响的反映效应。其次,对政策溢出影响渠道的分析更加注重预期因素。过去,关于宏观经济政策溢出渠道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贸易、投资、资产组合和跨境资本流动等实质性因素上,而很少关注预期等非实质性因素。在当前的危机中,政策的唯一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预期的渠道自我实现的,而市场信息是自我实现机制中的关键变量,即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保持基本健康,其经济也有可能因外部事件的发生而陷入压力之中,这优于预期。宏观经济学的传播通常在数量上超过传统渠道,而且更难预测。研究表明,金融危机的预期影响已经占到总影响的70%,这就对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及时性、透明度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面临重大问题时,各国政策当局必须采取有效行动,向外部世界传达清晰一致的信息,增强市场信心。

陈雨露: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和政策趋向出现分化

第三,对政策协调方式和内容的研究不断扩大。以往对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上,尤其是危机期间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自危机以来,许多研究已经认识到,仅仅在工具层面上协调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推进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制度建设和改革,超主题货币体系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区域金融合作研究成为热点。今年10月,人民币正式被纳入特别提款权,这被普遍认为是人民币融入货币体系的重要一步,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里程碑。一方面,经济学家将研究内容融入到财政政策、结构改革政策和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中。从中长期来看,要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需要更加重视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政策和国际协调的作用。当前,全球经济总体正在复苏,但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当然,各国都有必要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合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从宏观研究的角度来看,如何创新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机制和模式,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成本分担机制,如何应对全球经济趋势日益分化为全球经济所带来的挑战,还有一系列问题有待研究者去解决,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政策实践提供指导。历史经济学告诉我们,当国家处于一般经济周期时,或者当共同挑战更加突出时,协调效率会更高。当前全球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主要经济体的趋势和政策趋势出现分化,各国政策的内在趋势不断上升,整合和提升了积极性,协调了政策的推进,面临着新的挑战。综上所述,现有宏观理论研究存在不足,政策实践提出的新命题对研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历史机遇。长期以来,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的组织和领导下,中国经济学家立足中国实际,密切关注国际金融研究前沿,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央行研究团队愿与国际金融领域同仁一道,加强对世界重大金融理论问题和政策实践问题的研究,共同推进中国金融的学术范围,共同为党中央决策服务。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国际金融协会越办越好。

陈雨露: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和政策趋向出现分化

主持人:非常感谢陈主席对金融危机以来有关政策制定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一些重大理论讨论和政策相关讨论的完整解读,谈宏观审慎,谈全球化新概念和新理论,谈微观主题的异质性,也谈宏观审慎(英文)。这也是一个目前在世界上已经讨论了很多的理论,并最终在国际政策协调机制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得到解决,这将真正指导我们在未来让我们进入下一个主题演讲。我们欢迎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中国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朱民先生。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陈雨露: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和政策趋向出现分化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1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