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5字,读完约4分钟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

2014年下半年,“新常态”一词突然在中国流行起来。几乎一夜之间,每个人都有了新常态,每个人都在争论新常态。新一代决策者用“新常态”来界定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并透过“新常态”来透视中国宏观政策的未来选择,这绝不是“一时兴起”。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新常态”?新的在哪里?它经常在哪里?背后的深层动机是什么?新常态下的经济失衡有多严重?这和西方的“滞胀”一样吗?如何在2015年制定宏观政策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金融街客厅》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刘伟,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底线进行了深度解读。

刘伟:新常态下采取财政扩张货币从紧政策组合很无奈

本期的嘉宾是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的“中国经济学四小龙”之一(又名“程思经济学四小龙”)。主要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转型、转型中的经济产权。曾两次获得“孙经济工作奖”。

“偏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是积极的,而货币政策应该更加注重紧缩和适度。与2014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相比,有何区别和联系?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金融:在新常态下,如何制定宏观政策来解决这些失衡?

刘伟:在这种“新常态”下,宏观政策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事实上,同一句话在不同时代的含义是不同的。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在1998年下半年首次提出的。当时,与前期相比,建议在20年内全面收紧。我们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事实上,内部提法是指扩大和刺激国内需求。

刘伟:新常态下采取财政扩张货币从紧政策组合很无奈

然后,现在我们再次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然而,在此之前,它是一个“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容的货币政策。”与前一时期相比,虽然它也被称为积极金融和稳定货币,但总体上是收缩性的。因此,同样地,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其实质性的政策倾向和所包含的政策内容是有区别的。

但是,总的来说,从结构上看,这种宏观政策组合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紧密搭配和相反方向的组合。金融的方向仍然是扩张性和积极的。因此,其首要目标是稳定增长,稳定增长的目的是确保就业。货币政策不同。货币政策在前一时期是宽松的,但现在是稳定的。稳扎稳打。当然,首要目标是抗击通胀。

因此,在新常态、新时期、新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新的变化,即财政政策的总体方向是扩张,而货币政策的总体方向是紧缩。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增长和确保就业,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抗击通胀。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方向,弹性匹配,以及相反方向的组合。

金融界:这种紧密匹配和反向组合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刘伟:也就是说,政策的效果可以互相抵消。金融需要扩张和稳定增长。在《确保就业》一书中,银行不放贷,但银行需要收紧和控制通胀。特别是在中国,金融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相对密切。众所周知,中国的银行信贷在一定程度上趋向于金融化,即中国的信贷和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财政政策的要求。例如,财政贴息贷款,如地方土地财政担保和商业银行贷款,都意味着贷款本身是财政上相关的。密切关系如果有矛盾,就意味着两种政策方向不同,相互矛盾造成的摩擦更加突出,局限性更加明显。

刘伟:新常态下采取财政扩张货币从紧政策组合很无奈

金融:为什么我们必须采取这种政策组合,因为它有局限性?

刘伟:我们谈的第二点是无助。因为宏观经济失衡是一种双重风险,这种双重风险所要求的宏观政策恰恰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害怕双重宽松,即财政和货币宽松,即全面扩张,这有利于抑制经济衰退,但加剧通货膨胀。我们也不敢紧缩,即财政和货币同时紧缩将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它将加剧经济下滑。因此,这种双重风险的局面使得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既不放松也不收紧。所以,无奈之下,我们采用了这种紧密搭配和反向组合。虽然它们的政策效应会相互抵消,但在政府的有效性和政策的风险之间,我们宁愿降低一些政策的有效性,而首先要确保政策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这样才不会因为宏观政策、决策失误或双重宽松或双重紧缩而加剧经济波动和经济不稳定。因此,这一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稳中求进”。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刘伟:新常态下采取财政扩张货币从紧政策组合很无奈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1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