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1字,读完约4分钟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发表主旨演讲,阐释了中国奇迹的普遍意义。中国青年网记者卢冠琼照片

“从1978年到2014年,我们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9.7%。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发表了题为《中国奇迹的普遍意义》的主旨演讲。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36年年均增长9.7%,经济规模扩大了28倍。同期,中国年均贸易增长率高达16%。如果以美元计算,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在过去30年里增长了209倍。中国已经从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非洲国家平均水平1/3的贫穷落后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出口国。林毅夫说:“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薄的国家,能够保持如此快速的增长,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林毅夫驳"中国崩溃论":中国奇迹具有一般意义 还可持续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奇迹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能否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借鉴?经过36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奇迹有可能继续吗?林毅夫在演讲中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中国奇迹的普遍意义

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奇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近年来,“中国的崩溃理论”在国外相继出现。特别是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在持续下降。许多国外机构和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国经济难以克服的体制、机制和增长模式的内在原因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总是在经济低速增长时爆发。中国过去快速增长的成就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即将崩溃。

林毅夫驳"中国崩溃论":中国奇迹具有一般意义 还可持续

“最近,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长率被宣布为7%,下行压力很大。”林毅夫说:“中国许多学者因此而悲观。”他们只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各种问题,忽视了我们在过去30年中取得的成就,没有理解中国发展和转型经验的普遍意义。

面对伟大的成就,人们会产生认知上的反差。林毅夫认为,原因在于外国学者用主流理论看待中国,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林毅夫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遵循西方主流新自由主义理论所倡导的“休克疗法”,试图通过“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一次消灭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制度,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我国社会的承受能力和动员条件,采取双轨渐进的方式推进。随着条件的成熟,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

林毅夫驳"中国崩溃论":中国奇迹具有一般意义 还可持续

20世纪90年代,西方主流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最坏的经济是改革不彻底的双轨经济。林毅夫说,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理论进行改革。“但问题是,西方主流理论并非‘普遍适用’。”例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毅夫、苏联、东欧以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据西方主流理论经历了转型,但普遍经历了经济崩溃和持续危机;少数国家,如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在转型过程中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

林毅夫驳"中国崩溃论":中国奇迹具有一般意义 还可持续

林毅夫认为,只有深刻理解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经济现象,而不是把现有的理论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才有可能提出能够真正解释我国现象及其普遍意义的新理论。林毅夫从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企业生存能力出发,论述了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实质,得出“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林毅夫说,改革开放后,中国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发展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产生了大量的利润和盈余,资本积累促进了产业升级。利用发达国家成熟的工业技术,抓住后发优势,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林毅夫认为,中国奇迹的一般意义在于利用其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林毅夫驳"中国崩溃论":中国奇迹具有一般意义 还可持续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14000.html